刘集村因水而生,因船而兴...
“小时候村里很穷,大多数人住的都是土墙搭建的低矮老屋,即便老屋也都是家里老辈人传下来的。那时候最烦阴雨天,怕房子会塌。”80岁的退休教师徐汝祥介绍,从1980年以后,土墙老房子逐渐从村里消失了,家家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虽说住上了砖瓦房,但因为穷,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只有一个方桌,几个小木凳,支撑脸面,屋里都显得空落落的。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砖瓦房也少了,基本都是二层楼房,但路还是不行,全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现在好了,水泥路宽阔平坦,道路两旁还栽植了绿化树,出行方便多了。村里大部分村民都有汽车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徐汝祥说。 在徐汝祥看来,变化最大的还有教育。“在我的记忆里,上个小学都要跑到离家六七里的一所学校,村里很多人连小学也没读完。如今,学校拥有两栋高标准教学楼,上学不仅不要钱,还有免费营养午餐,村里走出了很多大学生。”徐汝祥感慨道。 “我们村依傍沙颍河,有着上百年的驶船传统,村里的‘船老大’们都经历了从木制小船到小吨位水泥船再到大型钢驳智能船的三次变迁。”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明说,现在全村常年从事航运产业的村民有160多户,拥有1500吨级以上的钢驳货运船只多达180余艘,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船老大”郭卫华拥有两艘钢驳船,最大一艘货运载重量达8000余吨。 因为从事水运时间长,经验丰富,郭卫华被乡亲们称为“船老大”,跑航运的有事都爱请教他。郭卫华跑航运已有30多年,年收入200多万元,今年他以自己的名字注册成立了一家航运合作社,吸引了村里及周边300多名船民、180多条船舶加入,统一管理、统一划定运营航线、统一配发货源等,把分散的船民拢在一起抱团闯市场。 刘集村因水而生,因船而兴。记者来到依傍沙颍河而建的周口市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这个造船厂拥有100多名工人,其中有40余名是当地村民,还有一些负责管理和后勤的女工,而技术人员大都来自安徽太和县和河南淮滨县。“我们这里的船都是按订单生产,造出的船可以直接顺着沙颍河开进长江,一艘船能卖三百多万元,一年能打造、拆解新旧船舶80余艘。”公司负责人李飞告诉记者。 “俺是这个厂的老工人了,一月能拿到6000多元工资。现在政策好,厂子办到家门口,上班不出村,不仅能接送孩子上学,还能照顾老人,真的很好!”头戴红色安全帽,正在忙着焊接船体的工人徐伟显然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抚今追昔,一代代刘集人凭着勤劳的双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如今的刘集村正沿着乡村振兴之路阔步前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丘都市网 - 沈丘人论坛 ( 豫ICP备15010146号-2 )
GMT+8, 2025-1-14 09:44 , Processed in 0.0562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